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

箱網養殖~『水中生物』"3"





牡蠣 ( Ostreae Concha)




牡蠣,又稱蠔、海蠣子、硴(音同柴),閩南話稱ô-á(漢字作蚵仔或蠔仔),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。

[別名]
蚵殼、牡蛤,左牡蠣,牡蠣殼,蠔殼。

[來源]
牡蠣科 (Ostreae)。長牡蠣 Ostrea gigas Thunberg 及其同屬其他品種的貝殼。

[性味]
味鹹、澀,性微寒。

[功能]
益陰潛陽,收歛固澀,軟堅散結,鎮靜,解熱,化痰。

[主治]
虛汗,肺結核盜汗,體虛自汗,瘰歷(淋巴腺炎),癭瘤(甲狀腺瘤),脅下痞塊(肝脾腫大),慢性肝炎腫痛,肝陽上亢,肝陰不足,失眠,心悸,高血壓,胸動悸,遺精,崩漏,白帶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胃酸過多。

[用法用量]
10~20公克/日;科學中藥:0.5~2.0公克/日。可依病症與體質酌量增減使用量。


科學分類
界:動物界 Animalia
門:軟體動物門 Mollusca
亞門:有殼亞門 Conchifera
綱:雙殼綱 Bivalvia
目:牡蠣目 Ostreoida
科:牡蠣科 Ostreidae
  Rafinesque, 1815
屬:牡蠣屬 Ostrea
  巨蠣屬 Crassostrea
全世界的牡蠣有18屬一百多種,多數可供食用,屬於重要的經濟貝類。臺灣四週的海域有5屬十餘種,牡蠣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最常見的養殖種類為大牡蠣(Crassostrea gigas (T.)),又稱巨牡蠣、長牡蠣、真牡蠣。


外殼特徵
大多數的雙殼綱具有兩枚相似的殼。
殼可呈現多種形狀如卵形或長形,由於其生長附著的位置不同,使得其外殼形狀變化大。殼帶有灰黑色,間雜有紫色、褐色、黑色或黃色的斑紋及紋點,殼之外表為深灰褐色,內面為灰白色。身體可以完全縮入殼內。
但是牡蠣的背殼呈不規則形,左邊的殼比右邊的殼大,殼的背緣缺乏絞齒,前閉殼肌甚小或者退化,後閉殼肌相當發達,負責殼瓣的關閉。
殼之頂部有一小縫可流通海水,而吸、排海水之過程中可完成呼吸作用與濾食浮游生物。
牡蠣多棲息在潮間帶或是淺海的礁岩海底,牡蠣的成體以左殼固著在堅硬的底質上,不似其它的雙殼類如文蛤等,可以自由移動。
下圖示一張牡蠣的內部情形↓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生長環境
台灣西岸的牡蠣養殖多在潮間帶及淺海的岩礁海底,以其左殼固定在岩石上,
有的在潮間帶及河口域,漲潮時泡入水中,退潮時漁民在牡蠣架下工作,管理上甚為方便。


產於海水或鹹淡水交界處,以食浮游生物為生。
牡蠣為廣鹽性貝類,對海水鹽度適應極寬,河口沿岸均能成長的極為良好,相對的在河口及沿岸海域養殖則比較容易受到污染 。


生活習性
牡蠣對於鹽份適應性相當高,在10~36PPT均適合其生長,牡蠣在高鹽分「指全海36ppt而言」下成長較好,但低鹽分下餌料生物充足時則較易肥滿,牡蠣在15度C以上即能成長。
台灣採苗一般分為二個時間:一為7~8月間稱為「秋苗」;
10月至翌年2月間採苗稱為「春苗」;
前者附著數目較少成長快,牡蠣不易掉落收成較佳;
而後者附著數較多,牡蠣性貪食,可日夜不停的濾水攝食,只要水溫及鹽分適宜,其成長即甚為快速,不過水溫在32度C以上時,由於濾水頻繁呈疲乏狀態,以致成長較差。


種類
著名的品種有法國銅蠔、澳洲石蠔、太平洋蠔(原產東北亞,現引入美國華盛頓州)等。
新西蘭Bluff地區以盛產優質肥美之蠔聞名。 香港流浮山亦以產蠔聞名。
中國廣東省以珠江口沙井蠔最著名。
烹調法
生食,佐以檸檬汁、辣汁或雞尾酒醬汁等,在法國、美國及中國的大連地區常見。

中式熟食
大連地區常用於火鍋。
薑蔥焗
晒成蠔豉
蠔油
燒烤

閩式熟食
蚵仔煎:蚵仔混合番薯粉、雞蛋、青菜所製成,為福建、台灣著名閩南小吃。
蚵仔麵線:蚵仔裹太白粉後,加上豬腸與麵線合煮,為福建、台灣著名閩南小吃。
炸蚵仔,或炸蚵仔酥:蚵仔裹地瓜粉或太白粉後,入鍋油炸,為福建、台灣著名閩南小吃。
蠣餅:用蠣肉和麵粉製成圓形的油炸食品,福州、莆田等地風味小吃。

西式熟食
煙燻和油炸(美國常用)
牡蠣窮孩兒三明治在美國的路易斯安娜州非常有名。

蠔豉
廣東賀年食品「發財好市」,即髮菜及蠔豉蠔豉,又叫蠔士,是一種海味,由牡蠣(蠔)生曬而成。
牡蠣的繁殖
近來配合人工育苗,使得牡蠣終年可保持肥滿而隨時可加以採收。
牡蠣生殖腺飽滿後,只要受外界的影響、刺激即開始排卵、放精,例如暴風雨後的鹽分變化、干滿潮露出的溫度變化(所以滿月的滿潮排卵放精最多),台灣牡蠣終年生殖腺飽滿,隨時都可採苗,但每月9~10月最多,3~4月最少,其他季節都有少數苗可附著,但由於3~7月間易著生苔蘚蟲、水螅、藤壺等而影響採苗成績。

長大的小牡蠣
授精後一小時即開始行細胞分裂,經5~6小時即發育成為「擔輪子幼蟲」,並依靠其口前之纖毛環而進行浮游生活,不久其纖毛環即演變成面盤而稱為「被面子幼體」,此時其貝殼原肌亦已生成能分泌貝殼質將其生體包裹在裡面而成D形,故稱為「D狀幼生」;由授精卵到D狀幼生所需時間受溫度及鹽分之濃度影響,一般在20度左右約需25~28小時,其發育適合溫度為19~27度,而鹽分則為20~26ppt,再經10~12日即由浮游生活進入附著期,此時稚貝由其足絲先腺分泌一種物質,使其左殼固著於其他物體上,面盤亦開始萎縮,而不再營浮游生活,牡蠣的外套膜隨者個體的成長,持續分泌建築其含有高量鈣質的外殼,保護柔軟的身體。
此時可利用母貝供其附著以進行養殖。




牡蠣的經濟價值
它不僅味道鮮美,滋補保健作用也為古今中外所稱道。
服用牡蠣提取物,有助於使機體各系統功能進入最佳運行狀態,並可加速病體康復、防老抗衰。
因此,牡蠣提取物廣泛用於強身健體以及肝炎、結核、心血管系統疾病、老年智力衰退、腫瘤的輔助治療。


牡蠣對人體的益處是很多的。
 
牡蠣的益處
1.牡蠣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,特別是硒、鋅等微量元素含量豐富。
2.牡蠣提取物精粉含20%以上的優質蛋白質,其氨基酸組成完善,超過牛乳和人乳。
3.牡蠣含脂類雖少,但多為具有生理活性的複合磷脂、磷酸肌醇、廿碳五烯酸(EPA)、廿二碳    六烯酸(DHA)等。
這些成分都有防止動脈硬化、抗血栓以及抗衰老作用。
4.牡蠣富含天然牛磺酸。(牛磺酸有消炎解毒、保肝利膽、降血脂、促進幼兒大腦發育及安神健腦等作用。 )
5.牡蠣所含糖分為糖元,其提取物中糖元占20~40%。
糖元是組織能源物質的儲備形式,是體力腦力活動效率及持久力的物質保證。
牡蠣提取物還能提高運動員的成績,加速運動後疲勞的恢復。

種類
蠔豉主要為分生曬、乾及半乾濕三種。生曬蠔豉即是在陽光下曬乾鮮蠔。乾蠔豉則使用風乾的方式,主要來自日本和南韓。半乾濕蠔豉是先把蠔煮熟及過冷河,再將其風乾而成。

食法
在廣東及香港,因為「蠔豉」的粵語和「好市」相似,因此被視為好意頭的食物。
例如「發財好市大利」,即是由髮菜、蠔豉及豬舌煮成。

珍珠
牡蠣會生產出珍珠。

殼的用途
磨光後可舖窗戶,燒成灰可砌牆(澳門舊城牆遺址亦以此建成),唐劉恂《嶺表異錄》說:「盧亭者,盧循背據廣州,既敗,餘黨奔入海島野居,惟食蚝蠣,壘殼為牆壁。」。又澳門一村落,名燒灰爐,亦由此而來。香港海下灣的石灰瑤曾經大量出產殼灰來建房子。

食用季節
傳說在五至八月不宜生食牡蠣。事實是當時正值牡蠣的繁殖季節,食用五至八月的牡蠣不會對健康有影響,只是肉質較差。英國國會亦有相關立法保護。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













2009.03.25王品發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