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從一九七○年代開始在澎湖地區推動海洋箱網養殖,但由於當時的相關技術尚未成熟,因此到一九八○年代尚局限在澎湖內灣水域進行小規模養殖。一九九○年代以後,由於草蝦養殖發生病害問題,以及池塘養殖抽用地下水而造成地層下陷,導致陸上養殖日益困難,另一方面日本、挪威等國的現代化海洋箱網養殖已相當成功,於是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在澎湖及屏東外海的箱網養殖。 臺灣在地理位置上雖然受到颱風的威脅,但海流、水質、水溫等其他環境條件則有利於發展箱網養殖,高水溫期較長有利於魚的成長,海流略強則可避免發生赤潮及養殖場老化。因此,近幾年來台灣的海洋箱網養殖發展極快,目前主要的養殖種類包括海鱺、龍膽石斑、點帶石斑、紅魽魚參、赤鰭笛鯛、黃鱲魚參、嘉鱲等,年產量約五千五百公噸。 經過幾年的養殖比較後,養殖業者已迷上海鱺。海鱺成長快速,孵化的魚苗經一年養殖可成長至六公斤左右,相較之下鮭魚則需約二年始可達五公斤。其次,海鱺的抗病性強、肌肉屬白色系、肉質鮮美又富含 EPA 及 DHA,已贏得國際市場的青睞。在產官學研界的共同努力下,臺灣已確立海鱺的完全養殖技術,也就是可以完全掌握海鱺的生活史,由人工繁殖的魚苗再培育成種魚。 試驗結果發現,在池中育成的種魚達二歲以上即能自然產卵,孵化的仔魚經 30 ~ 40 天的培育,體長可達八至十公分,再經 25 ~ 30 天的中間育成,可成長為體重約 30 公克的幼魚,然後移到海上箱網養殖,經八個月左右體重可達六公斤上下,從中間育成開始就可以完全使用人工粒狀飼料養殖。基於以上的優越生物特性,海鱺已成為臺灣海洋箱網養殖的主要魚種,是眾所注目的養殖明星。
資料來源~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蘇茂森 http://www.nsc.gov.tw/_newfiles/popular_science.asp?add_year=2005&popsc_aid=2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