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

箱網養殖~『水中生物』"4"













赤點石斑 Epinephelus akaara (Temmach&Suhlegel)
學名: Epinephelus akaara
命名者: (Temminck & Schlegel, 1842)
中文名: 赤點石斑魚
科中文名 :鮨科 科名 Serranidae
中文俗名 :紅斑、石斑、過魚、朱郭 
英文俗名: Hong Kong grouper 

型態特徵: 體長橢圓形,側扁而粗壯。前鰓蓋後下角之棘齒僅微膨大。尾鰭圓形。體呈淺褐色,體側具3-5條不甚明顯之暗色橫帶;頭部、體側和奇鰭散佈橙黃色斑點。背鰭硬棘部後方基底具一黑斑,其後尚有另一較淡之斑。各鰭黑褐色而帶有橘黃色緣,或色淡。最大體長可達51公分,一般在20-30公分左右。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,屬於中下層魚類,一般多生活於岩礁底質的海域,通常為獨自游動,或一小群活動。肉食性,主要攝食魚類和蝦類。 地理分布 分佈於西太平洋,包括南中國海、台灣、東海、南韓及日本。本省北部、東部及南部產量甚豐。


漁業利用:本種是鮨科中重要的經濟性魚種,產量甚多,在各食用國之價格相當高。主要的漁期約在4月到11月間。





異名 : E. lobotoides 俗名 : 過魚 (英) Hong-Kong rouper分布於臺灣北部、東部與南部。

體長一般在20~30公分左右,最大體長為51公分,體呈橢圓形,側扁而粗。

上下頷前端具少數大犬齒,兩側齒細尖,可向後倒伏。前鰓蓋骨後緣一般具鋸齒,下緣光滑。鰓蓋骨後緣具二粗鰭。

背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,無缺刻,一般具11條硬棘,尾鰭呈圓形,體呈棕褐色,頭部、體側和鰭散佈橙黃色斑點,背鰭基底具一黑斑。

全世界本屬共95種,臺灣目前記錄32種。世界分布於西太平洋,包括南中國海、臺灣、東海、南韓及日本。

其屬暖溫性中下層魚類,多生活於岩礁底質的海域,肉食性,主要攝食魚類和蝦類。
養殖概況:一般而言,水產養殖可分為海面養殖及內陸養殖兩種。

海面養殖包括了淺海養殖及箱網養殖,一般以養殖鹹水魚蝦貝類為主;內陸養殖則可分為鹹水魚塭、淡水魚塭及內陸箱網養殖等,主要養殖淡、鹹水之魚蝦貝類。

海上箱網養殖與內陸鹹水魚塭養殖,雖然皆為鹹水養殖,但因海上與陸上養殖的主客觀條件不同,因而在養殖技術、養殖設備、魚種選擇及養殖趨勢等方面,亦有所差異.



第一節 養殖發展沿革  臺灣養殖漁業發展歷史甚早,在1961年時以發展技術為主,1972年開始在澎湖沿海捕撈石斑魚苗進行蓄養,其中最主要市場仍在香港地區,1971年因需求的刺激下養殖面積急遽擴增,直至1976年,高屏地區、臺南等地開始投入生產行列,雖對沿岸漁村經濟改善有一定的貢獻,但是由於短期內過於快速成長,在產業結構未妥善規劃的情形下,使1981年後逐漸出現水土資源不當利用、水源污染、品質衛生不佳及產銷失衡等問題,因此在1991年,臺灣養殖漁業發展即以內銷為主進行規劃,使陸上養殖面積逐年減少至1996年的53,000多公頃。

由於臺灣以往對養殖漁業的發展均侷限於內陸魚塭養殖,海面養殖則因技術及資金受限而未受到重視,以1996年漁業年報統計顯示,陸上魚塭養殖面積約占全體養殖面積的72 %,而箱網養殖則不及1%,在養殖漁業生產結構上,過度偏重於陸上魚塭養殖,造成和其他產業競爭有限的水土資源,形成西南沿海地區地層下陷。以臺灣四面環海的自然條件,在廣大海域上發展海上箱網養殖,條件應較鄰近其他國家為佳,由於現階段陸上養殖受到水土資源利用限制,侷限未來發展空間,自1991年起於澎湖縣內灣海域,有部分漁民開始經營箱網養殖,在農委會支持下,於1995年亦開始大規模推廣海上箱網養殖,以轉移陸上魚塭養殖業者的經營,減少養殖漁業對陸上資源的依賴,並提供消費者優良品質的水產品。

石斑魚養殖事業最早起源於澎湖箱網養殖,其種苗來源是以捕撈天然魚苗為主,直至1983年左右,在屏東縣林邊人工繁殖成功,為臺灣水產養殖事業的發展,開拓另一個新契機。 1996年人工繁殖已能量產成功,並有大量魚苗外銷國外,更能讓消費者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石斑魚。

臺灣主要養殖永安地區石斑魚的養殖,始於1976年由新港村民邱南做自澎湖引進6,000尾魚苗試養,養殖結果令人滿意,接著增加養殖數量,起初魚苗由澎湖沿海收購天然苗,接著臺灣沿岸也開始捕撈魚苗,後來澎湖及臺灣沿岸產量卻逐年減少,需求量卻逐年增加,供不應求。

2002年永安地區養殖石斑魚面積約300公頃,每公頃放養3萬至5萬尾,活成率約65%,收成時每尾約1.5斤,每年漁獲約近1千噸左右。 石斑魚被養殖界公認為亞太地區最重要之養殖魚種,由於其肉質細嫩鮮美,長久以來位居水產品之首,廣受臺灣、香港、大陸及日本等地區之消費者所喜愛。臺灣地區養殖石斑魚已有二十年以上之歷史,過去因種苗供應不足養殖規模受到限制,目前已能克服上述缺點。由於其適合利用純海水及海上箱網養殖;因此,成為漁政單位政策上積極開發推廣之重要養殖種類。 石斑魚係屬暖水性魚類,種類約有400餘種,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,然而具有養殖經濟種不及一半。分布在臺灣沿海約有23種,其中養殖戶所養的經濟種類,為瑪拉巴石斑與鑲點石斑,而以鑲點石斑最受養殖戶所喜愛。

鑲點石斑又可分為二種:一種稱為黑點,另一種稱為紅點,其中以紅點石斑成長速度最快,僅次於龍膽石斑;其次為網紋石斑。石斑魚養殖為我國主要推廣魚類,其種苗以人工繁殖培育,近幾年已能量產,養殖所需之魚苗漸可自足,成本也大大的降低,1998年兩寸苗價格在新台幣15~20元左右,養殖面積與數量亦逐年增加。目前開發的新品種有龍膽石斑和老鼠斑,其在市場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,是國內值得開發的養殖種類,由於兩寸價格在新台幣75元至200元不等的高價位,在南部已有許多業者進行放養,且成效佳值得推廣,倘若魚苗可自足將可降低成本,同時亦能吸引更多養殖業者參與。


參考資料:養魚世界月刊&http://www.ag007.com.tw/cgi-bin/magazine/article.pl?category=4&sn=529 2008-05-14 15:11:00


海上箱網養殖養殖設備:

1. 需擁有區劃漁業權或承租漁業權,取得不易等缺點。

2. 需具備網具、浮球(或排管)、錨碇、起網機等設備。

3. 需具備魚筏作為交通工具往返漁場。

4. 養殖設備較複雜且施工不易,尚需具備抗風浪性能因此價格昂貴。



養殖技術:

1. 需考慮網具抗風、抗浪性能。

2. 投料不便,餌料容易流失。

3. 作業不便,收成費時。

魚種選擇: 紅魽、海雞母、嘉、海鱺、石斑魚等高經濟價值魚種。





王品發佈於2009.03.3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